欢迎访问协和洛克官方网站!
Language
EN

新闻与媒体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与媒体 -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胡盛寿:中国心血管病防控——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

 2015-08-07  2099  分享

一、心血管病防控现状的积极变化——进步和突破

1.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日趋深入和规范,为了解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提供了客观依据。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数据与世界接轨。大规模、标准化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慢病防控策略和医疗卫生政策提供了客观指导。

2.重大慢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工作初显成效。全国第五次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调查结果显示,近十五年来,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稳步提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自2009年起我国脑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且农村相对明显。

3.心血管疾病预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居民对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需求迫切,重大慢病管理和防控工作不断推进。

4.心血管救治能力大幅提升:心血管介入技术突飞猛进;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与世界同步;心外科手术技术得以普及和提高;中国临床研究和国产支架被国际认可;TAVI和新型支架瓣膜受国际瞩目。我国主要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5.心血管临床研究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心血管临床研究网络。例如,国家十二五心血管疾病注册登记体系进行了急性心梗、心衰、心律失常、冠脉搭桥手术和心血管影像技术等注册登记,首次从国家层面建立覆盖全国的系统性病例注册登记网络;而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专科数据库,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心外科登记系统。

6.开展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心血管临床研究,心血管基础医学研究推陈出新。以国际标准运作管理的中国冠心病治疗结果评价注册登记研究(China-PEACE)成为业内典范,其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BRIGHT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我国研究者自主设计实施的RCT研究,纳入了82个中国心脏中心,研究结果已发表于JAMA;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首次揭示了新生心脏室壁中心内膜细胞向冠脉转化的内生机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研究团队发现,寒冷刺激通过解偶联蛋白-1(UCP1)依赖的脂解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生和稳定性。我国心血管基础医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为探索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转化创造了必备条件。

二、心血管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心血管疾病过快增长,负担沉重。过去20年间,我国缺血性心脏病所致死亡率增长120%,主要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攀升。

2.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形式严峻。我国居民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其他继发性心血管疾病高峰的助推手。

3.医疗资源的绝对不足和相对浪费。China PEACE提示,急性心梗诊疗不规范普遍存在,十年无改善;医疗资源在防治领域投入不足,有效利用比较少;城乡差异大,中国各地医疗负担承受力显著不同。

4.心血管疾病治疗针对性有待提高。

5.缺乏临床研究证据,影响规范和指南制定。我国心血管临床指南中,只有25%的推荐是A级证据,仅1.5%的推荐有国人证据支持。

6.中国在世界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尴尬”。我国临床研究规模和数量不足(2015.5数据:占全球数目的3.28%),被引用率低;重大影响的创新性研究相对缺乏,临床技术评价研究明显缺乏,转化医学研究有待进一步强化,中国心血管领域高水平临床研究数量总体较少,且近5年来没有明显增长。

7.以发论文为驱动的心血管研究并不能让心血管患者获益。在过去20年里,心血管领域极少有靶向药物问世,未出现新的理论突破,且临床转化率低。特别是基于动物模型研究的临床转化率低下,实验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表型存在显著差异,而种属差异是靶向药物研发的障碍。

三、来自精准医疗的启示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精准医疗(PM)是医疗服务定制化的模式,使得医疗决策、实践和产品适合于特定的患者,旨在减少医疗浪费,避免患者伤害。胡盛寿教授认为,精准医疗应将临床表型指导的医疗和基因型指导的医疗相结合,指导临床操作流程,利用基因亚型指导疾病预防及药物干预。

而精准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仍然面临挑战。胡盛寿教授介绍了未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并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1.开展人群队列研究,利用或新建人群、患者两大类型队列;建立医院-网络医院-社区心血管疾病防治平台。

2.推动重大慢病的管理。

3.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探索适合中国人群和现有医疗条件的最佳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提供制定我国常见心血管疾病干预指南的证据。

4.强化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型研究,建立标准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

5.建立和维护生物资源标本库。

6.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心血管疾病分类系统。

7.推动疾病模型转化研究。

8.描绘1-2种心血管疾病全景图。

9.研发植入性医疗器械。

10.开展医疗结果评价研究,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建立临床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1.建立基于人类疾病和中国人群的心血管病防控体系。

在线客服 洛克悠悠网